返回

谭姓

首页

谭姓姓氏文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562018年562014年57
2013年572007年562006年67
1995年661987年651982年53
明朝78元朝63宋朝67
北宋293

起源

谭姓主要源自:姒姓、嬴姓。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采用疏的方法,结果成功了。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是为云贵谭氏,自称望出弘农譚鄉,因遷徙而成為巴南人,也有人說它們是盤古的後裔。

源自嬴姓。秦亡后,嬴姓宗室为避战乱,其中一支迁徙至巴郡,與巴南的部分谭氏融合,改姓谭。

谈姓因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東广西大部分地区。

当代汉族谭姓的人口已有499万,为全国第五十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谭姓人口由26万增到近499万,增长了19倍多,谭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谭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谭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四川三省,大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重庆、广西、湖北、山东、辽宁、安徽,六省市的谭姓又集中了29%。湖南为谭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22%。

全国重新形成了湘粤桂、川渝鄂两大块谭姓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谭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和四川的回迂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谭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谭姓在中西部和南部地区是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湘粤桂渝、贵州大部、四川东部、云南东端、鄂赣大部、内蒙古东北角、黑龙江西北角,谭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4%以上,中心地区高达1.8%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4.2%,居住了大约59%的谭姓人群。在云川大部、贵州西部、海南、福建大部、江西东北、湖北北部、安徽大部、河南南部、陕甘南部、宁夏、青海东南、山东东部、辽宁大部、吉林、黑龙江西部、内蒙古东部,谭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8%一o.5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7%,居住了大约28%的谭姓人群。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端洁堂:典自宋朝谭世勣。谭世勣,长沙人,字彦成。官至礼部侍郎。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次南下,逼宋钦宗幸其营,谭世勣为随驾大臣。张邦昌僭位,责令出仕,谭世勣称疾不出,绝食而死。后赠端明殿学士,谥端洁。后人用“端洁”作为堂号,以纪念这位节操高洁的谭氏先人。

一、 (譚)t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度、龙口、平邑,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等地有分布。汉、满、蒙、壮、苗、朝鲜、土家、毛难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谭”本国名,乃“周不得姓之国”。郑樵云:子爵,庄十年齐灭之。今齐州历城有古谭城,子孙以国为氏。《姓氏考略》据《姓谱》亦注:“周有谭国,齐桓公灭之。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按:《姓氏词典》称此“为周代封国。”赢姓。在今山东济南市东龙山镇附近。)《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明苏平仲《谭氏家谱·序》则云:“谭本姒姓,子爵,其分土在今济南、历城之间,实齐之附庸也。入春秋三十九年(周庄王之十四年,鲁庄公之十年),见灭于齐桓公,而谭子奔宫(按:‘宫’当为‘莒’之误),谭自为齐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三家所言,大同小异,唯苏平仲公指出谭为姒姓之国,故此之谭氏,以国为氏,系出姒姓。

2、或为盘瓠之后。郑樵又据《姓氏急就章》注云:汉有谭平,定巴南六姓有谭氏。盘瓠之后(瓠,《九通分类总纂·氏族类·通志》作“孤”,误)。

3、壮族之谭姓,乃壮语之音译,汉意为水塘之意,以之为姓。

4、毛难族之谭姓。则由汉族谭姓融入。其《谭家世谱》称“其先祖谭胜(按:‘胜’或作‘腾’),功於明代,到广西落籍。”其《覃家祖谱》亦有类似记载,称“其先祖谭三孝,于明朝初期从湖南常德府武陵迁来。”(按:依此说,其当源於郑樵所说汉“巴南六姓”之一的谭氏,盘瓠之后。)(5)土家族之谭姓,则由瞫姓所改,“瞫”——“巴郡南郡蛮”五姓之一。或称此姓在今土家族中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覃”、“潭”、“谭”等姓。注(3)、

4、、

5、见《中国人的姓名》。望出弘农。汉代有谭峭,又有谭贤、谭平定;唐代有谭忠,宪宗时为燕牙将;宋代有谭惟寅,高要人,江西提刑;清代有谭嗣同。

二、 (譚)

谭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湖北等省多此姓,4省谭姓约占全国汉族谭姓人口66%。

谭姓起源:

1、谭国,春秋时姒姓小国。在济州平陵县(故城在今山东济南东北山镇),为齐桓公所灭,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

2、巴南大姓有谭氏,相传为盘瓠之后。但《姓氏辩误》载:“巴南之姓为瞫,音審,不作谭”。待考。

3、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4、景颇族勒羊氏,汉姓为谭。

5、壮、毛南、瑶、彝、哈尼、鄂伦春、蒙古、土家、回、黎、侗、苗等民族均有此姓。

谭姓名人:

谭夫吾,周时吴人。

郡望:弘农。

三、 (譚)

谭姓起源:见《姓觿》、《续文献通考》。

郡望:广平。

历史名人

谭姓古代名人

谭绍光清末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谭纶明朝,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元春明朝,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夫吾战国,战国时期人物,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谭姓近代名人

谭嗣同晚清(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为巡抚。谭嗣同不仅饱读经书,而且遍历南北各省,足迹踏至新疆、台湾诸地。游历中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留连忘返倍加热爱,对列强蹂躏奴役下的民众灾难倍感痛心疾首。面对满目疮痍日趋衰落的中华民族,他冥思苦索着挽救良策,终于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中找到了变法图强的道路,形成了变法维新思想。这一思想自中法战争萌芽,至中日甲午战争后迅速发展。,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

谭延闿(1880年-1930年),字组庵,湖南茶陵县人,中国国民***主席,、第一任行政院院长。1880年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1904年中进士、他二十八岁点翰林,授翰林院编修,后与时偕行,支持立宪;辛亥鼎革,又赞成革命,追随孙中山,后与汪精卫合作,又与***结盟,直至逝世。且广交游,有“药中甘草”之誉;能治军,曾多次领军征讨,有“翰林将军”之称;善书法,为民国颜体第一人,著有《祖盦诗集》、《慈卫室诗草》、《祖盦诗稿》等。

谭平山(1886-1956),又名谭彦祥、谭鸣谦、谭聘三,广东高明人。1909年在两广优级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开始投身于反对清***的宣传活动。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成为“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谭平山当选为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组织部部长。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端洁堂:典自宋朝谭世勣。谭世勣,长沙人,字彦成。官至礼部侍郎。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次南下,逼宋钦宗幸其营,谭世勣为随驾大臣。张邦昌僭位,责令出仕,谭世勣称疾不出,绝食而死。后赠端明殿学士,谥端洁。后人用“端洁”作为堂号,以纪念这位节操高洁的谭氏先人。

一、 (譚)t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度、龙口、平邑,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等地有分布。汉、满、蒙、壮、苗、朝鲜、土家、毛难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谭”本国名,乃“周不得姓之国”。郑樵云:子爵,庄十年齐灭之。今齐州历城有古谭城,子孙以国为氏。《姓氏考略》据《姓谱》亦注:“周有谭国,齐桓公灭之。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按:《姓氏词典》称此“为周代封国。”赢姓。在今山东济南市东龙山镇附近。)《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明苏平仲《谭氏家谱·序》则云:“谭本姒姓,子爵,其分土在今济南、历城之间,实齐之附庸也。入春秋三十九年(周庄王之十四年,鲁庄公之十年),见灭于齐桓公,而谭子奔宫(按:‘宫’当为‘莒’之误),谭自为齐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三家所言,大同小异,唯苏平仲公指出谭为姒姓之国,故此之谭氏,以国为氏,系出姒姓。

2、或为盘瓠之后。郑樵又据《姓氏急就章》注云:汉有谭平,定巴南六姓有谭氏。盘瓠之后(瓠,《九通分类总纂·氏族类·通志》作“孤”,误)。

3、壮族之谭姓,乃壮语之音译,汉意为水塘之意,以之为姓。

4、毛难族之谭姓。则由汉族谭姓融入。其《谭家世谱》称“其先祖谭胜(按:‘胜’或作‘腾’),功於明代,到广西落籍。”其《覃家祖谱》亦有类似记载,称“其先祖谭三孝,于明朝初期从湖南常德府武陵迁来。”(按:依此说,其当源於郑樵所说汉“巴南六姓”之一的谭氏,盘瓠之后。)(5)土家族之谭姓,则由瞫姓所改,“瞫”——“巴郡南郡蛮”五姓之一。或称此姓在今土家族中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覃”、“潭”、“谭”等姓。注(3)、

4、、

5、见《中国人的姓名》。望出弘农。汉代有谭峭,又有谭贤、谭平定;唐代有谭忠,宪宗时为燕牙将;宋代有谭惟寅,高要人,江西提刑;清代有谭嗣同。

二、 (譚)

谭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湖北等省多此姓,4省谭姓约占全国汉族谭姓人口66%。

谭姓起源:

1、谭国,春秋时姒姓小国。在济州平陵县(故城在今山东济南东北山镇),为齐桓公所灭,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

2、巴南大姓有谭氏,相传为盘瓠之后。但《姓氏辩误》载:“巴南之姓为瞫,音審,不作谭”。待考。

3、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4、景颇族勒羊氏,汉姓为谭。

5、壮、毛南、瑶、彝、哈尼、鄂伦春、蒙古、土家、回、黎、侗、苗等民族均有此姓。

谭姓名人:

谭夫吾,周时吴人。

郡望:弘农。

三、 (譚)

谭姓起源:见《姓觿》、《续文献通考》。

郡望:广平。

姓氏源流

一、 (譚)t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度、龙口、平邑,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等地有分布。汉、满、蒙、壮、苗、朝鲜、土家、毛难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谭”本国名,乃“周不得姓之国”。郑樵云:子爵,庄十年齐灭之。今齐州历城有古谭城,子孙以国为氏。《姓氏考略》据《姓谱》亦注:“周有谭国,齐桓公灭之。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按:《姓氏词典》称此“为周代封国。”赢姓。在今山东济南市东龙山镇附近。)《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明苏平仲《谭氏家谱·序》则云:“谭本姒姓,子爵,其分土在今济南、历城之间,实齐之附庸也。入春秋三十九年(周庄王之十四年,鲁庄公之十年),见灭于齐桓公,而谭子奔宫(按:‘宫’当为‘莒’之误),谭自为齐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三家所言,大同小异,唯苏平仲公指出谭为姒姓之国,故此之谭氏,以国为氏,系出姒姓。

2、或为盘瓠之后。郑樵又据《姓氏急就章》注云:汉有谭平,定巴南六姓有谭氏。盘瓠之后(瓠,《九通分类总纂·氏族类·通志》作“孤”,误)。

3、壮族之谭姓,乃壮语之音译,汉意为水塘之意,以之为姓。

4、毛难族之谭姓。则由汉族谭姓融入。其《谭家世谱》称“其先祖谭胜(按:‘胜’或作‘腾’),功於明代,到广西落籍。”其《覃家祖谱》亦有类似记载,称“其先祖谭三孝,于明朝初期从湖南常德府武陵迁来。”(按:依此说,其当源於郑樵所说汉“巴南六姓”之一的谭氏,盘瓠之后。)(5)土家族之谭姓,则由瞫姓所改,“瞫”——“巴郡南郡蛮”五姓之一。或称此姓在今土家族中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覃”、“潭”、“谭”等姓。注(3)、

4、、

5、见《中国人的姓名》。望出弘农。汉代有谭峭,又有谭贤、谭平定;唐代有谭忠,宪宗时为燕牙将;宋代有谭惟寅,高要人,江西提刑;清代有谭嗣同。

二、 (譚)

谭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湖北等省多此姓,4省谭姓约占全国汉族谭姓人口66%。

谭姓起源:

1、谭国,春秋时姒姓小国。在济州平陵县(故城在今山东济南东北山镇),为齐桓公所灭,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

2、巴南大姓有谭氏,相传为盘瓠之后。但《姓氏辩误》载:“巴南之姓为瞫,音審,不作谭”。待考。

3、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4、景颇族勒羊氏,汉姓为谭。

5、壮、毛南、瑶、彝、哈尼、鄂伦春、蒙古、土家、回、黎、侗、苗等民族均有此姓。

谭姓名人:

谭夫吾,周时吴人。

郡望:弘农。

三、 (譚)

谭姓起源:见《姓觿》、《续文献通考》。

郡望:广平。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端洁堂:典自宋朝谭世勣。谭世勣,长沙人,字彦成。官至礼部侍郎。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次南下,逼宋钦宗幸其营,谭世勣为随驾大臣。张邦昌僭位,责令出仕,谭世勣称疾不出,绝食而死。后赠端明殿学士,谥端洁。后人用“端洁”作为堂号,以纪念这位节操高洁的谭氏先人。

一、 (譚)tá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度、龙口、平邑,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等地有分布。汉、满、蒙、壮、苗、朝鲜、土家、毛难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谭”本国名,乃“周不得姓之国”。郑樵云:子爵,庄十年齐灭之。今齐州历城有古谭城,子孙以国为氏。《姓氏考略》据《姓谱》亦注:“周有谭国,齐桓公灭之。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按:《姓氏词典》称此“为周代封国。”赢姓。在今山东济南市东龙山镇附近。)《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引明苏平仲《谭氏家谱·序》则云:“谭本姒姓,子爵,其分土在今济南、历城之间,实齐之附庸也。入春秋三十九年(周庄王之十四年,鲁庄公之十年),见灭于齐桓公,而谭子奔宫(按:‘宫’当为‘莒’之误),谭自为齐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三家所言,大同小异,唯苏平仲公指出谭为姒姓之国,故此之谭氏,以国为氏,系出姒姓。

2、或为盘瓠之后。郑樵又据《姓氏急就章》注云:汉有谭平,定巴南六姓有谭氏。盘瓠之后(瓠,《九通分类总纂·氏族类·通志》作“孤”,误)。

3、壮族之谭姓,乃壮语之音译,汉意为水塘之意,以之为姓。

4、毛难族之谭姓。则由汉族谭姓融入。其《谭家世谱》称“其先祖谭胜(按:‘胜’或作‘腾’),功於明代,到广西落籍。”其《覃家祖谱》亦有类似记载,称“其先祖谭三孝,于明朝初期从湖南常德府武陵迁来。”(按:依此说,其当源於郑樵所说汉“巴南六姓”之一的谭氏,盘瓠之后。)(5)土家族之谭姓,则由瞫姓所改,“瞫”——“巴郡南郡蛮”五姓之一。或称此姓在今土家族中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覃”、“潭”、“谭”等姓。注(3)、

4、、

5、见《中国人的姓名》。望出弘农。汉代有谭峭,又有谭贤、谭平定;唐代有谭忠,宪宗时为燕牙将;宋代有谭惟寅,高要人,江西提刑;清代有谭嗣同。

二、 (譚)

谭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湖北等省多此姓,4省谭姓约占全国汉族谭姓人口66%。

谭姓起源:

1、谭国,春秋时姒姓小国。在济州平陵县(故城在今山东济南东北山镇),为齐桓公所灭,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

2、巴南大姓有谭氏,相传为盘瓠之后。但《姓氏辩误》载:“巴南之姓为瞫,音審,不作谭”。待考。

3、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4、景颇族勒羊氏,汉姓为谭。

5、壮、毛南、瑶、彝、哈尼、鄂伦春、蒙古、土家、回、黎、侗、苗等民族均有此姓。

谭姓名人:

谭夫吾,周时吴人。

郡望:弘农。

三、 (譚)

谭姓起源:见《姓觿》、《续文献通考》。

郡望:广平。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赐名网 - 专业的宝宝起名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